害蟲檔案?
haichongdangan
螻蛄科(學名:Gryllotalpidae),為昆蟲綱直翅目下的一科,別名螻蟈、仙姑、石鼠、梧鼠、土狗, 科下有3亞科13屬131種2亞種。 體中大型,狹長似梭形,身上覆蓋著短絨毛 ,體長可達約5厘米 ;顏色一般為黃色或黑褐色 ,前翅較后翅短,后翅長。 該科物種為不完全漸進變態類昆蟲 。分布于除了南極洲之外的各大陸 ,棲息在溫暖潮濕、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或砂壤土中 。螻蛄科昆蟲全部為植食性,特喜食禾本科作物和雜草 。雄蟲能鳴叫。
截止在2024年,該科共有9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4種為無危(LC),5種為數據不足(DD)。 螻蛄是重要的農業害蟲。 它們危害小麥、玉米等禾谷類作物,也可加害棉花、煙草、蔬菜及樹苗等。可在越冬蘇醒和產卵繁殖兩個有利時機消滅螻蛄蟲源;或用藥、燈光誘殺 。螻蛄捕后用沸水燙死,曬干或烘干,可作中藥用。
棲息環境
螻蛄科昆蟲大多為土棲,喜棲息于溫暖潮濕、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或砂壤土中。它們主要分布于青沙土地和輕度鹽堿地區,在粘土地和重度鹽堿地區分布相對較少。
活動特點
雖然螻蛄體型笨重,但許多個體都具有飛行能力,因為它們的后翅發達。但也存在后翅較短、無法飛行的個體。對于無法飛行的螻蛄,模仿其叫聲或利用燈光誘捕比從土壤中捕捉更容易。此外,螻蛄的成蟲和幼蟲都擅長游泳。
覓食行為
螻蛄科昆蟲為植食性,且食性廣泛,以植物為食。它們喜食禾本科植物和各種雜草,對許多農作物造成危害,例如花生(Arachis hypogaea)、豆類、棉花(Gossypium hirsutum)、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等。此外,它們也危害蔬菜作物的幼苗,如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瓜類、白菜(Brassica rapa var. glabra)、豌豆(Pisum sativum)等 。螻蛄也取食各種林木的種子,在食物不足時,也會在土壤中尋找腐爛的植物殘體作為食物。
鳴叫特點
雄性螻蛄通常在地下鳴叫。它們通過摩擦左前翅后緣的撥子與右前翅下表面的一系列棘輪狀的不對稱齒發出聲音。當撥子的尖銳邊緣朝向后方時,向前移動幾乎沒有阻力;但向后移動時,撥子會撥動每顆齒,導致雙翅振動,從而產生規律的啁啾聲。螻蛄是唯一一種能夠構建發聲裝置的昆蟲,其洞穴結構有助于聲音的傳播。雌性螻蛄可以在30米范圍內聽到地下雄性的鳴叫,而沒有洞穴結構的螻蛄的聲音傳播范圍則只有5米。
螻蛄幾乎一生都生活在地下,通過挖掘各種洞穴和隧道來覓食、躲避捕食者、吸引配偶、交配和哺育后代,其中覓食和逃生是它們的主要目的。螻蛄能夠迅速挖掘隧道,并在地下快速移動,可以順著已有的隧道迅速前進或后退。挖掘時,它們利用強壯的鏟狀前肢將土壤向兩邊移動,開辟通道。
主要危害
螻蛄是重要的農業害蟲, 主要危害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也可能危害棉花、煙草、蔬菜、樹苗等。 雖然雙子葉作物也會受到影響,但禾本科作物的幼苗往往受害更嚴重。例如,非洲螻蛄在中國南方危害水稻,臺灣螻蛄在中國臺灣危害甘蔗。
它們經常咬食播下的種子,尤其是剛發芽的種子,導致苗期減少;同時也會咬食作物的根部,造成幼苗枯死或生長不良。夜間活動時,它們會咬食靠近地面的嫩莖,甚至將幼苗咬斷。在土壤中穿行時,螻蛄會挖掘出縱橫交錯的隧道,導致土壤松動,作物的根系與土壤分離,引發嚴重的缺苗和斷垅現象。在中國北方的旱田中,由于螻蛄的活動,作物的幼苗與土壤分離,導致作物失水而枯死。
在菜地和溫室里,經常地大量澆水會增加螻蛄的活動,在澆水后形成它們的活躍期,對作物造成更大的危害。它們不僅對禾谷類作物造成影響,還會對林木苗圃和其他特種作物造成損害,因此可以被稱為主要的土壤害蟲。此外,螻蛄對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的影響程度也會有很大的差異。例如螻蛄可能會危害小麥的種子、幼苗甚至到拔節期的小麥,但不會對已經結實的小麥穗產生危害。
防治措施
深圳市金衛士有害生物防治技術有限公司建議:針對螻蛄的防治可以采取多種方法,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物理防治方面,可以在螻蛄產卵期間采用挖坑毀卵的方式,清除孳生螻蛄的土壤,摧毀它們的越冬老巢,甚至改變土壤性質。 在羽化期間,可以利用燈光誘殺,尤其是在晴朗無風的炎熱天氣,螻蛄會更多地被吸引。
在化學防治方面,可以根據螻蛄活動的地面跡象,清除表土,將敵敵畏顆粒投入洞口,并封住洞口。此外,也可以在出洞遷移時使用馬糞毒餌誘殺。在播種時可以拌種藥劑,出苗后結合澆水和鋤地時使用藥劑防治 。
生物防治方面,可以利用紅腳隼(Falco amurensis)、戴勝(Upupa epops)、喜鵲(Pica pica)、黑枕黃鸝(Oriolus chinensis)和紅尾伯勞(Lanius cristatus)等食蟲鳥類,通過在苗圃周圍種植防風林來吸引益鳥棲息繁殖,以促進害蟲的自然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