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蟲檔案?
haichongdangan
果蠅(學名:Drosophilidae)是果蠅科昆蟲的通稱,第一批被送上太空的動物。
生活習性
果蠅成蟲為舐吸式口器,主要以舐吸水果汁液為食,對發酵果汁和糖醋液等有較強的趨向性。果蠅成蟲的飛翔能力弱,多在背陰和弱光處活動,多數時間棲息于雜草叢生的潮濕地里。果蠅在8-33°℃的溫度范圍內均可生存,以25℃左右為最適宜,高于33℃時果蠅成蟲陸續死亡,當氣溫低于8℃時果蠅成蟲不在田間活動,多聚集于果殼(如葡萄)、幼蟲取食后的爛果孔穴里。
全世界記載的果蠅物種有4000余種。 果蠅屬于小型蠅類,體長1.5-4毫米間。蟲體以黃褐色者居多,也有些是黑色的。頭部有一對大而多呈鮮紅色的復眼,兩復眼內側有三對眼緣剛毛,復眼間的后頭中央微微隆起,形成一個單眼三角區,三個單眼的前下方生有一對單眼剛毛。
果蠅廣泛地存在于全球溫帶及熱帶氣候區,而且由于其主食為腐爛的水果,因此在人類的棲息地內如:果園、菜市場等地區內皆可見其蹤跡。大部分的物種以腐爛的水果或植物體為食,少部分則只取用真菌,以樹液或花粉為其食物。 果蠅由卵發育為成蟲大體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屬完全變態發育。1只雌果蠅一次生能產下300-400個卵,卵經1天可孵化成幼蟲。
果蠅生活史短、易飼養、繁殖快、染色體少、突變型多、個體小,是一種很好的遺傳學實驗材料。研究果蠅對于遺傳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的發展起了關鍵作用,也促進了神經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等多個基礎和應用學科的發展。科學家不僅用果蠅證實了孟德爾遺傳定律,而且發現了果蠅白眼突變的性連鎖遺傳。在近代發育生物學研究領域中。果蠅的發生遺傳學獨領風騷。
生長發育
果蠅的1個完整的生活周期分為4個明顯的時期,即卵→幼蟲→蛹→成蟲。卵長約0.5毫米、白色,前端背面伸出一觸絲,能附著在食物或瓶壁上,不致深陷于食物中。卵經22-24小時孵化為幼蟲,幼蟲經兩次蛻皮為三齡幼蟲,約4-5毫米;肉眼可見其一端稍尖為頭部,上有一黑色鉤狀口器。
幼蟲生活約4天左右化蛹,起初顏色淡黃、柔軟,以后逐漸硬化變成深褐色,此時即將羽化;成蟲果蠅自羽化后8小時可交配,2天后即可產卵,成蟲果蠅在25℃下一般存活37天。
繁殖方式
果蠅的生命周期很短,從卵階段開始平均只有10天。在繁殖期間,雌性在水源附近產卵,每天15-25個卵。雄性在交配期間通過翅膀的嗡嗡聲吸引雌性。 [13]1只雌果蠅一次生能產下300-400個卵,卵經1天可孵化成幼蟲。
物種危害
為害果樹的果蠅主要有4種,分別為黑腹果蠅、鈴木氏果蠅(斑翅果蠅)、海德氏果蠅和伊米果蠅,其中以黑腹果蠅、鈴木氏果蠅為主,占果蠅發生量的98.56%。其中大櫻桃以黑腹果蠅、鈴木氏果蠅為主,桃以鈴木氏果蠅為主。早熟桃還沒發現果蠅為害,晚熟桃如黃金、秋彤等發生較重。
防治技術
雖然果實中果蠅的卵和幼蟲對人畜無害,也不具有傳染性、寄生性,但由于世代重疊、繁殖快,危害極大。因此需要加大防治力度,生產上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集中連片果園要求實行群防群治、統防統治的防治策略。
以果實成熟期為關鍵時期,以防治成蟲為關鍵蟲態,早防早控,以清潔果園、減少果蠅發生量、誘殺或熏殺成蟲、避免果實受害為重點,采取物理+生物+化學的方法綜合防治,以降低果蠅的發生量和危害程度。